家长问:孩子拖拉怎么解决?比如洗手一定要先吃三口再去洗,或者干脆让喂不要洗手。睡前洗澡就还要玩儿,不想洗。刷牙也是要劝很久。上幼儿园去的时候必须抱着不愿意自己走,不愿意去幼儿园。开始上半天愿意去的时候也是必须抱着送去。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发生在小孩子身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学习了很多教育理念的家长比较容易出现一个状态——孩子还很小,就过多地和孩子商量和谈判(谈条件)。实际上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去决定,而不是由孩子决定或者总是商量谈判,比方说每日作息和洗手刷牙等生活习惯。生活的训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引领,直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应该已经形成。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比如两岁左右之前,可以用游戏的、有画面感的方式来引领孩子去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渐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这时成人还和孩子一直用商量或游戏的方式解决的话,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直拖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有太多可谈判空间:这件事情是我不想做的,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和你谈判。因此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坚定的态度和话语,比如,当孩子在吃饭前不去洗手的时候,就要蹲下来告诉他说“吃饭之前必须要去洗手,我可以和你一起去”,然后就带着他一起去洗。
大部分父母在这方面不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眼神和状态都透露着不坚定不确定。这种不确定父母本人可能感受不到,但是眼神已经暴露了内心的想法,这点是孩子最敏感能捕捉到的。或者只是说“必须洗手”,一遍一遍地说,却没有具体行动带着孩子去洗,家长的话成了耳旁风。更何况我们看到,上面问问题的这位家长,在第一步就做了让步:让孩子先吃三口再去洗手。按道理来讲,是需要要求孩子先洗手再吃饭,这是个原则,是需要成人守住原则,孩子才可能通过一次一次的具体行为过程“先洗手再吃饭”而形成习惯的。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包括睡前的洗澡或者刷牙等等,尽可能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去做。这种轻松的氛围和父母坚定的信念一点也不矛盾。
我们大部分人在生活方面引领孩子失败的原因就是,只一味地跟孩子说,现在去洗手好吗?现在该吃饭了去洗手好吗?现在我们要去睡觉了好吗?但是当孩子说“不”的时候,成人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缺乏做父母的权威。大家可千万不要把这种权威想成那种暴虐式的威权,这里的权威指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一种坚定的态度和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在孩子的小年龄阶段,如果我们想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生活和作息,需要成人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我们都知道很多家庭做不到这一点,起码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家长中了解到很多家庭达不到。家长自己的生活不规律,却期望孩子的生活是规律的,这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