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这位妈妈教科书式的做法超赞(一)
时间: 2021-04-09 作者:YHJ 阅读次数: 47
前几日有家长在大叔的后台留言: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经常被小朋友欺负,家长多次反馈给老师并且教育孩子还手却没有效果,看到孩子手上脸上的伤痕,家里人又气又心疼,却不知道怎么去引导与沟通。
经调查,表示自家孩子喜欢打人推人或遭遇过“暴力欺负”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大叔又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新闻:两家长因孩子玩耍追逐时摔倒,在沟通时发生冲突进而互踹对方孩子……因家长干预不当而引发矛盾导致事态恶化的新闻一直以来也是层出不穷。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社会”。
怎样面对儿童世界里的冲突与摩擦?
如何加强师生、亲子关系上的沟通?
怎样化解和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
大叔想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浅谈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有研究发现,两个学龄前幼儿的争执,在一个小时内可以超过9次,冲突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4秒,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冲突是在无成人干预下由儿童自己终止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立刻介入?
3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准则。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孩子习得符合社会行为要求的认知,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必经过程,从“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到不同视角的角色转变,儿童的良性社交发展,应该是基于成人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不断的矛盾冲突来找到解决方法。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从不同领域评价儿童从婴儿期到学前阶段的发展,并观察总结出了最初发展到最高发展的“7个水平”:
不难发现,当孩子们学会和同伴解决争端后,便开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应对不同问题的最优策略,这是触发幼儿思考并构建其价值观的良好契机。
孩子受了欺负,家长护子心切是本能反应,大叔能理解。但孩子的言行举止,也能从侧面影射出家长自身的教养。演员霍思燕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及儿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事情:嗯哼有一次放学回家在与霍思燕聊天时,告诉妈妈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打了。霍思燕听到后即心疼又生气,差点脱口而出让孩子“打回去”,话到嘴边之后她突然压抑住怒火冷静下来,趁着嗯哼正轻松愉快地玩耍时,慢慢询问出嗯哼当时的情况并找老师了解之后再作打算。这样的方式不仅保护孩子避免“加害者/受害者”意识的主导,还能鼓励孩子开口说出来,引导他思考再遇到此类情况时该如何去做。
从儿童的成长阶段来看,三岁之前的孩子对攻击别人没有恶意,更没有处理暴力问题的能力,家长要观察预判并有效沟通;三岁之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有了自己的小小朋友圈,也多了一分从成人世界中察言观色自学到的博弈规则,家长要把控方向,适度参与,适时应对。
爸妈妈们应该知道,儿童期打人/被打的行为多发生在幼儿园或者游乐园这类环境相对狭小、游玩设备和玩具类型相对丰富的区域内。3岁左右的幼儿对物权的界限不清晰,往往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很容易与他人出现争执。很多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后的第一反应,要么是疾言厉色地教导孩子“打回去”,要么一味回避,转移阵地,忍气吞声,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把打人的小孩“胖揍一顿”。
无论以暴制暴、坐视不管还是放任自流,长此以往,都会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细节若不加以疏导,会给整体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父母首先要有接纳和控制好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温柔而又坚定地对孩子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以更好的姿态去乘风破浪。(未完待续)
【转载于“乔治大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