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事还重要》
时间: 2021-06-18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46
因为工作关系,大叔经常会去各地的幼儿园参观,这是大叔最喜欢的一件事。除了对孩子天然的喜欢,更是因为每次都能从孩子们身上,看到很多事情的另一面,在这方面,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天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以及诗一样的语言天赋,都能唤醒我们日益僵化的思维模式,比起一门心思鸡娃,我更奉行给自己也打打鸡血。
老话说得:好孩子都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起来的。育儿亦育己 ,在39岁时拿下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学位,并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被问及教育之道,她坦言,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进好大学,一定要让他从小到大的人生,变成一个好故事,而书写故事的人从来不是父母,而是他们自己。”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却从不违拗教育的本质,她知晓榜样的力量,却从未丢失对万物的好奇心。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父母是学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通篇答案看下来我发现,当年披荆斩棘的学霸父母,绝大部分都不怎么在乎孩子的成绩,他们认为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从来不是分数傲人而已。人生的长跑路上,能陪孩子跑到终点的只有他自己,你能带给他的除了爱,还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放眼当下,孩子们如同提线木偶被名校、高分压的喘不过气来,家长们仿佛没有腿的小鸟一直飞在空中生怕落地,他们挟持着孩子去赛跑,心里装满了一切,却唯独不装自己,殊不知你管的越多,孩子越成为你。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延续。
年近50的王菲,在同龄人已油腻疲惫、在得失计较中惶惶度日的时候,如岁月这般的神偷,也没夺走她周身的轻盈灵动。顶着天后光环出生的窦靖童和母亲一样洒脱地活出了自我,她成功的底气不是因为她是王菲的女儿,而是她从妈妈身上习得的真我和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眼界。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思想和行为的禁锢,而是适度的放手,给孩子一片成长的自由。
多少人认为拥有更多教育资源,成绩远远领先于其他人,就是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其实决定孩子起跑线的一直都是父母自己,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成长、你的努力、你的热爱、你的家风,才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高度的那道隐形的起跑线。

麻省理工学院有个研究小组名为“终身幼儿园”,即把幼儿的思考、学习模式扩展渗透到各种年龄层,我深以为然。大叔身边有个朋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童心,当外面下雨在大家把门窗紧闭,让孩子待在家中的时候,她会觉得这是探索的好时机,她和孩子一起在细雨中散步,在树叶之间找蛛网和昆虫,在公园里观察水流,听雨滴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伸出胳膊或赤脚感受雨的温度……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她就带着孩子在玩耍中找寻答案。在学校里,她的孩子一直不是班上成绩最高的那个,但却是最有趣、最有探索欲的那个。
张德芬在一书中写到,所有外在关系都是自我的投射,外面没有人,有的只是你自己。孩子从来不是父母梦想的延续,但你迈开腿不断朝着梦奔赴的样子,孩子全都看在眼里。
【转载至“乔治大叔”公众号】